中国共产党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国内外和区域发展趋势,认真研究今后五年我区发展目标任务,就编制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提前一年完成,户籍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20亿元,综合实力位于省、市前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区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余杭组团、良渚组团建设初现成效。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工业规模持续扩大,都市型效益农业稳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历史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弘扬,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公交一体化改革全面完成,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民生难题逐步得到破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800元、15600元。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法治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得到提升。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开创“十二五”发展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五年,我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仍将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发展要素趋紧,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显得更为紧迫。从长三角和杭州都市经济圈看,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全面实施和沪杭、杭宁高铁网络、杭州地铁网络的进一步健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的空间更加广阔,我区在杭州融入大上海、接轨长三角中的桥头堡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仍然是全市加快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发展“蓝海”,但区域合作与竞争面临新的格局,我区的投资创业环境、产业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地区的先进标兵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我区看,“十二五”时期我区城市化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将进入加速期,在“一副三组团”体制机制集聚集成效应的逐步显现下,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将得到加速,在国有投融资平台的主导带动下,民间资本参与我区新城、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将进一步得到调动;环境建设和产业平台建设将进入收获期,各类综保工程、绿化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综合效益将进一步显现,为吸纳高端企业、人才来我区投资创业发挥重要作用,余杭创新基地被列为省级产业大平台,“三区”产业大平台的主阵地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文化品牌建设将进入成熟期,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禅茶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城乡文明程度需要加快提升。产业总量不够大,集聚度不够高,大企名企强企十分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任重道远。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既紧缺又粗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环境污染治理仍需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等优质资源比较缺乏,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还不够高。引进的高端人才屈指可数,实用人才较为短缺。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还不够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本领有待进一步提升。
3、“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省“两创”总战略、全市“六大战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深入实施“城市化引领、产业强区、人才兴区、文化名区、环境立区、民主民生”六大发展战略,共建共享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
在“十二五”时期,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转型发展。走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构建田园城市,发展现代产业,建设和谐社会,着力推进城市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型城区,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统筹发展。从全区一盘棋的角度,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资源配置统筹以及人与自然统筹,做到城乡之间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要素配置、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六个方面统筹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注入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环境绿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民本发展。从发展为民的高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着力破解民生难题,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建立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的目标。根据中央和省市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结合我区实际,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更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2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力争分别达到220亿元和13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350亿元。
——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格局。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力争以高于GDP增速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效区、示范区和杭州文创产业综合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成为现代工业体系的支柱,产业能级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体,特色精品农业为支柱,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打造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
——城乡统筹呈现新局面。力争到2015年,“一副三组团”核心区基本建设成形,临平副城、余杭组团、良渚组团范围内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基本完成,城市化水平达到65%以上。临平副城首位度进一步提高,新城和综合体快速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合,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山区镇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人文素质实现新提升。文化名区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续巩固提高,余杭人文精神得到新的升华,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区人民的人文素质水平得到新提升。
——环境品质得到新改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目标如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优秀并排名前移,水源保护区力争达到Ш类标准,城乡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乡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
——民生保障达到新高度。就学、就医、出行、居住、养老等民生难题进一步破解,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充分就业城区和创业型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分别达到52000元和30000元。
——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化“一副三组团”、行政审批、投融资、招商、城市经营管理、农村股份合作制等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培育体制机制新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改革创新带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