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经济热点 民营经济 浙江股市 区域发展 专业市场 企业动态 统计数据 浙江产经 浙江楼市

温州经济现状反映的关键问题

作者: 戴英马 时间:2011年08月26日 信息来源:价值中国网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是众多国人相当关注的热点区域。最近,一些评论者对温州经济现状有种种议论。例如对温州的小企业资金紧张、高利贷盛行、热衷房地产投资的议论。其中,对于温州数量众多企业当前的困难问题,归之于银行体制或单纯性融资困难问题,在评论者中占了相当比例;热衷投资房地产的非议,是另一类比较集中的评论。关于后一点,本文不作讨论。

    当前时期,实际上不仅温州,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以高利贷方式借款,甚至希图以此维持企业的资金链,均有不少案例。尽管由此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性后患,一些人还是认为,当代中国,除了现行的法律规定之外,使高利贷“阳光化”、“纳入监管”,是积极可行的政策措施。似乎一些企业陷于困境,主要是金融方面的问题。

    确实,中国的银行等金融领域有待进步的地方还很多,但目前的中国大陆的银行,早已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银行了。且不说高利贷,当银行以自己有权决定的较高利率,贷款给急需资金的企业,而贷款的风险又在可控范围之内,银行怎么会放弃对这些企业的贷款?而且,温州的银行,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少重要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例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温州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有效地采取了发放贷款以房屋等可控资产抵押的办法。而当时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银行机构,银行贷款的有效担保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表面上的落实阶段,也就是还处于贷款抵押保证的初步尝试阶段。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仅温州的银行机构在某些重要方面的进步领先于全国——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占比长期远低于全国平均比率,在浙江省也长期居于先进银行机构前列;温州的制造业,尤其是轻小产品制造业,更是从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居全国前列。其主要依靠低价竞争的经营方式全国广为所知。

    现在的温州的小企业,甚至很大数量的较大企业,其经营困境在于,以低挡次产品进行低价竞争,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过时了,或者其有效性大打折扣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多年之前已经相当尖锐。而且,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如此,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样如此。

    温州的这种现象,对于全国的产业问题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不过某种程度上或在某些方面,温州表现得更加尖锐。问题的实质就是低层次产业急需提升到较高的层次,就是企业的产业升级问题。

    换言之,就当前的中国经济而论,虽然金融支持企业包括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支持也十分重要,金融业尚有许多需要改正或改善的地方,但这并不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只把眼光放在金融问题或资金链缺陷上,是高度的近视,是回避企业自身的根本性进步的迫切性。

    而在一些人看来,高利贷之类的融资可以通过阳光化而导向规范化管理,其实是闭眼不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甚至饮鸩止渴式高利贷,也成了支持企业日常经营的正面因素,更近于痴人说梦。可叹的是,其中一些力持此种见解者,居然以市场化先锋自诩。

    现代社会——即较发达的商品生产社会,高利贷之所以不可能成为满足企业的日常经营的融资方式,是因为,任何现代产业,从而正常经营的企业,不可能承受得了高利贷融资必须支付的利息成本。与之不同,十天、半个月这样的短期单笔高利融资,通常才不至于对那些有救急需要的小企业或个人形成大负担。这也是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机构的高利借款、民间私人或企业之间高利借款的正常生存之地。现代社会的基础性条件决定了,在全社会的借贷资金存量中,高利借款总额必然极为有限。一些人费尽心机给高利贷吟唱赞美之歌,改变不了无情的经济规律,却促使一些无知无畏者陷入绝境。而本来就并无学术良知却以学者、先知自鸣的人,即使再明显不过的失言,面对事实上的失败也总有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一套新的说词。

    产业升级才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也是当前的中国经济真正急需大量资金投入的方面。财政、税收政策的引导也必须围绕着这个关键。不言而喻,企业为产业升级而投入大量资金,是有颇大风险的;还必须潜心打造相关的重要条件。可以肯定,其中的一些盲目投入大量资金者将遭到损失,个别企业甚至可能破产。但就中国经济整体而言,产业升级是必走之路。为此承受风险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而且,为提升自己的产品层次、服务层次,并非所有的企业均需为此投入大量资金,但它们需要在别的重要方面有非同一般的进步。例如就观念而言,中国的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绝少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绝少挑自己产品的毛病和短处。而那恰恰是阻碍企业进步的极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现状、国内企业的实践都表明了这一点。

  • 139人
  • 0人
经济 相关的文章
版权和免责声明:
1.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About zj123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建议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资讯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传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监网监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