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
百科名片
何首乌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本草图经》:“何首乌,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植物的块根、藤茎及叶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叶。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功能解毒(载疟)、润肠通便、消痈;制首乌功能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
中文学名: 何首乌(开宝本草)
拉丁学名: 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
别称: 多花蓼、紫乌藤、 野苗、交茎、交藤、夜合、桃柳藤、九真藤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蓼目
科: 蓼科
属: 何首乌属
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1964
目录
鲁迅笔下的何首乌
植物描述形态特征
生态环境
地理分布
植物栽培
药用价值中药名称
药材基原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各家论述
应用配伍
用法用量
用药禁忌
药方选录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
药材鉴别
药材炮制
使用须知
其他相关
何首乌显微特征
医学作用
品种考证名称释义
品种考证
民间传说传说之一
传说之二
传说之三
鲁迅笔下的何首乌
植物描述 形态特征
生态环境
地理分布
植物栽培
药用价值 中药名称
药材基原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各家论述
应用配伍
用法用量
用药禁忌
药方选录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
药材鉴别
药材炮制
使用须知
其他相关
何首乌显微特征
医学作用
品种考证 名称释义
品种考证
民间传说 传说之一
传说之二
传说之三
展开 编辑本段鲁迅笔下的何首乌
何首乌-原植物(图1)
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过何首乌。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编辑本段植物描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 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 极短,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1][2][3]
生态环境
生海拔200-3000米山谷灌丛、山坡林下、沟边石隙。[2]
地理分布
产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及贵州。日本也有。[2] 何首乌的功效: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