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检查轮带及垫板之间的间隙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响声、挡块、挡环是否有效
⑵检查轮带与托轮的接触情况及其表面的磨损情况
⑶检查窑筒体窜动情况,并及时调整托轮和控制窑筒体的上、下窜动,各对托轮推力方向一致。一般判别推力方向的方法,是观察止推圈与衬瓦端面是接触还是有缝隙。当推力向上时,缝隙应保持在托轮轴的下端(热端),上端应接触无缝隙。若托轮止推圈是在托轮轴的内侧缝隙应保持在上端(冷端),下端应接触无缝隙。当推力向下时,缝隙保持的方位则与上述情况相反,判断托轮推力的大小可以根据止推圈与衬瓦接触处所形成的油膜的厚度,油膜少而薄说明推力大,反之则小。
⑷检查球面瓦内冷却水是否畅通,管路有无漏水现象
⑸检查托轮轴的表面油膜是否均匀和清洁,有无出现拉丝和沟槽。观察托轮轴承组油标的油位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漏油现象
⑹检查托轮轴温升是否正常
⑺检查挡轮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因受力过大而引起挡轮表面发亮,起毛及轴承发热、响声等不正常现象
⑻检查支撑装置地脚螺栓有无松动或断裂现象
⑼检查基础有无震动和局部沉陷
在前面提到,液相量与烧成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液相量越多。
就大工业生产来讲,在熟料烧成中并非液相量越多越好,而是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因素,有一个比较适中的范围。
在工业生产中,由于影响熟料烧成的因素很多,因此烧成温度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造成烧成液相量的波动。反过来讲,液相量的波动必须受到一定的控制,那么允许波动的温度也就受到了制约,这个制约的温度范围就是烧结范围,与原料的成分有关。
所谓烧结范围,指生料加热到出现烧结所必须的最少液相量时的温度(开始烧结的温度),与开始出现大块(超过正常液相量)时温度的差值。
生料中的液相量随温度升高而缓慢增加,其烧结范围就较宽;如果生料中的液相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很快,其烧结范围就窄。我们希望烧结范围越宽越好,这样窑的抗干扰能力强,热工制度稳定,当窑内温度波动时,不易发生跑黄料或结大块等现象。
一般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烧结范围在150℃左右。
在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降低铁的含量、增加铝的含量,烧结范围变宽。
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硅酸三钙是通过液相烧结进行的。
在高温液相作用下,硅酸二钙和游离氧化钙都逐步溶解于液相中,以离子的形式发生反应,形成硅酸三钙,水泥熟料逐渐烧结,物料由疏松状态转变为色泽灰黑、结构致密的熟料。
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由于含有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钾、硫酐、氧化钛等易熔物,其最低共熔温度约为1250℃。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液相量会增加,液相黏度会减小,使参与反应的离子更易扩散和结合,也就是说液相在熟料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受到水泥熟料化学成分和烧成温度的影响。
既然液相量与化学成分有关,那么在配料上将如何控制呢?根据以往的经验,先定义为1450℃下(比较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液相量,液相量按下式计算:L=3.0A+2.25F+M+R
式中L、A、F、M、R分别表示水泥熟料的液相量、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钠和氧化钾的合量。
水泥熟料的烧成在现阶段的工艺条件下(预分解窑),液相量一般控制在20——30%的范围内。
这个范围是对所有水泥厂而言的,就某个厂来讲显然是太宽了,各厂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厂情的最佳控制范围。
回转窑煅烧带-镍铁回转窑用耐火材料-DX17回转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