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其名字取决于白茶表面满披毛茸茸的白毫和冲泡时汤水色淡两种固有属性,白茶茶青采自“毫显芽壮”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芽叶,其制作采用传承了三千多年的“自然萎调、不揉不炒”传统工艺,而这两样“法宝”都源自太姥山。
太姥山终年云蒸雾绕,光照短、气压低,是茶叶生长的洞天福地。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相呼应,尧时的太姥娘娘也在太姥山中发现了茶,并将茶的芽芯晒干用于救治麻疹,这便是白茶的最初雏形。
白茶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可以说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的茶,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永嘉县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这白茶山指的就是太姥山。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开始走出山门,并很快在名茶丛中占据一席之地。
田艺衡喝到此茶后,忍不住在《煮泉小品》中赞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尤为可爱。”人们还给她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这就是明《广舆记》所说的“绿雪芽”。
明末清初,太姥山茶声名更盛,此时的太姥山古白茶被奉为奇珍,难怪汪懋麟在诗中感叹:“贻我绿雪芽,重比南山贾”。http://www.51teasho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