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的工作目的 公共营养的工作内容 公共营养师培训基础知
公共营养的工作目的
旨在阐述人群基础上的膳食及营养问题,并解释这些问题的程度、影响因素、结果以及如何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发展公共营养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改善营养状况,尤其是那些正受到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的人群
工作内容
公共营养发展至今,其工作内容、范围日益扩大。公共营养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居民膳食指南的制订;营养配餐与食谱编制;营养调查与评价;营养教育;食物与营养政策和法规。
(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制订、修订与执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公共营养工作的基础。营养学家根据有关营养素需要量的知识,提出了适用于各年龄、性别及劳动、生理状态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并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予以更新。我国于2000年10月出版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 》,成为公共营养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基础。
(二)膳食指南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既反映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水平高低,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国营养学会先后出版第一版和第二版膳食指南,在第二版中对指南进行了量化,并设计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宝塔图形方式提出了每日食物指导方案,以便于群众理解和真正实行。
(三)营养配餐与食谱编制
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为公共食堂和餐厅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营养配餐是均衡膳食的一种措施,膳食的原则通过食谱才得以表达出来,充分体现其实际意义。
(四)营养调查与营养监测
是公共营养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方法之一,是营养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依据,也是农业、食品工业制定发展计划的依据。营养调查是以个体为基础的人群膳食摄取情况和人体营养水平的调查。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1992年、2002年分别进行了4次全国性的营养调查,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人们的膳食组成变化、营养状况。作为公共营养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方法,营养调查是横断面的调查人群的营养状况,而营养监测是不同于营养调查的另一种纵向了解人群宏观的营养信息的方法。营养监测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分析、资料分析利用。
(五)营养教育
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营养信息交流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食物与营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膳食营养因素,改善营养状况,预防与膳食相关的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它以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干预活动,改变不良膳食行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服务,普及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膳食行为与生活方式,使人们在面临营养方面的问题时有能力做出有益于健康的选择。
常见的营养教育方式包括专题研讨会、普及培训班、大众传媒交流
(六)食物与营养的政策和法规
不能使营养学的社会实践停留在说明人群营养现状上,必须分析社会人群营养制约因素和营养问题的形成条件,包括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制定相应改善营养的政策,落实营养措施,改善营养状态,促进人民健康。
国家食物与营养的政策、法规可对食物的生产、消费、人群营养与健康、增强综合国力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公共营养的工作目的 公共营养的工作内容 公共营养师培训基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