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草提取物:
蓍草(学名:Achillea sibirca)菊科蓍属植物——高山蓍草(Achillea alpina L.)、欧蓍草(A. millefolium L.)和云南蓍草(A. wilsoniana Heim.) 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原产东亚、西伯利亚、日本及中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耐寒,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及半阴处皆可正常生长。不择土壤, 但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及石灰质的砂壤土上生长良好。全草具有解毒消肿,止血,止痛的功能。
中文名称: 蓍草
外文名称: Achillea sibirc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属: 蓍属
种: 3种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短的根状茎。茎直立,高35-100厘米,下部变无毛,中部以上被较密的长柔毛,不分枝或有时上部分枝,叶腋常有不育枝。叶无柄,下部叶在花期凋落,中部叶矩圆形,长4-6.5厘米,宽1-2厘米,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多数,几接近,椭圆状披针形,长5-10毫米,宽2-4毫米,二回裂片少数,下面的较大,披针形,有少数齿,上面的较短小,近无齿或有单齿,齿端具白色软骨质小尖头,叶上面绿色,疏生柔毛和凹入的腺点,下面被较密的柔毛;叶轴宽约1.5毫米,全缘或上部裂片间有单齿。头状花序多数,集成复伞房花序;总苞宽钟形或半球形,直径4-6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短,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宽约1.2毫米,顶端稍尖,中层卵状椭圆形,长2.5毫米,宽约1.8毫米,内层长椭圆形,长4毫米,宽约1.8毫米,顶端钝或圆形,有褐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有凸起的中肋,被长柔毛;托片披针形,舟状,长4.5毫米,具稍带褐色的膜质透明边缘,背部稍带绿色,被少数腺点,上部疏生长柔毛。边花6-8(16)朵;舌片白色,偶有淡粉红色边缘,长宽各约2.2毫米,顶端具深或浅的3齿,管部与舌片近等长,翅状压扁,具少数腺点;管状花淡黄色或白色,长约3毫米,管部压扁具腺点。瘦果矩圆状楔形,长2.5毫米,宽约1.1毫米,具翅。花果期7-9月
地理分布
原产东亚、西伯利亚及日本,中国东北、华北及宁夏、甘肃、河南等地。耐寒,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及半阴处皆可正常生长。不择土壤,但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 及石灰质 的砂壤土上生长良好。生于向阳山坡草地、林缘、路旁及灌丛间。中国各地广泛栽培。
药理作用
药材性味
味辛;苦;性平温;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活血;解毒。主感冒发热;头风痛;牙痛;风湿痹痛;血瘀经闭;腹部痞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毒。
养生功效
益气、明目、能令人聪慧,头脑灵活,长期服用,让人身材轻健,延年益寿。
另外,它还能消除腹腔内各种积块,能滋润肌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感想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