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光沃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主营:世界知名品牌的PLC 、DCS 系统备件!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电工、电气 > 工控系统及装备 > 厦门光沃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供求信息
载入中……
[供应]供应1769-L30ERMK
点击图片放大
  • 产品产地:国外
  • 产品品牌:AB
  • 包装规格:1769-L30ERMK
  • 产品数量:123
  • 计量单位:个
  • 产品单价:110
  • 更新日期:2019-10-17 16:46:24
  • 有效期至:2020-10-16
  • 收藏此信息
供应1769-L30ERMK 详细信息

1769-L30ERMK

厦门光沃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小吴

手机 18064468920

电话0592-6803153

传真0592-5917519

QQ1789782974

邮箱1789782974@qq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沧湖东一里502号702室

公司网址:xmgwplc

1、配电变压器的选择 
        根据国际《JGJ/T16一92):“用电设备容量在250kW或需要变压器容量在160kVA以上者应以高压方式供电”的要求。可知,凡是有一定建筑规模的工程都将使用电力变压器。但对于如何选择变压器容量的问题上对有些设计者来说还存在误区。认为变压器有功负荷能力,容量应按照计算负荷负载或接近满负载选择。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误认为“满负荷”可以做到物尽其用,节省投资,殊不知虽然变压器是一种效率高在95%以上的电气设备(n=p输出/输人X100:95%)。但只有当变压器的负荷在0.5-0.6时才可能实现,这也是从发挥变压器最高效率的角度出发来选择变压器容量的首要条件和依据。 
        当然最后确定变压器容量时还要综合考虑其它一些因素。例如环境温度的影响,降低温度可以提高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减少变压器的损耗 ,又如变压器台数的合理选择和技术经济比较等等都是影响变压器容量选择的考虑因素。 
        至于变压器的过载能力是和起始负荷率、环境温度和通风散热条件等相关的因素有关,且只能是应急性质和短时间的。过负载时首先要求不致损坏变压器的绝缘和降低使用效率为原则,一年四季中高峰用电是可能会超负荷而低谷时又会出现轻载运行。这‘超’、‘轻’负载两者之间的量和时间基本等同时会起到互补的作用,但最好不要超负荷巧%。 
        过负荷百分数(N)计算公式:N=(I-le)/Iex100%式中:I一变压器实际负荷电流Ie-变压器额定电流。 
        当然对于设置有强迫风冷的变压器其应急过载能力可达40%一50%,而且过持断续时间也可适当延长(但绝不允许过载情况下长期运行),这可由产品的技术条件来确定。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对选择变压器容量的影响,从节能、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出发,一般选取变压器负荷率在0.65一0.8为宜。 
        2、电容无功补偿容量的选择和装置 
        目前我国对用电单位的功率因素要求高压供电压者为0.9以上,低压供电者为0.85以上。为此绝大多数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采用补偿的办法、即在低压配电室的配电母线上安装若干组电力电容器补偿供电范围内的无功功率以达到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但对于如何正确选择电容器容量的问题上有的设计者错误认为在作施工图设计时只要根据配电变压器容量(kVA)的1/3来选取补偿容量(kVAR)就可以了。 
        例如,当变压器容量为1600kAV时,选取电容器补偿容量为1600/3=533(kVAR)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从功率三角形的矢量可知要使功率因数由cost提高到cos2就必须装置补偿电容器的容量为: 
        QC-Ql-Q2=p(tg1一tg2) 
        式中:QC一设置电容器补偿容量,kVARP一总有功计算负荷,kWtgl,tg2一对应于补偿前、后cosl,cos2正切值也可以通过三角函数表查出cos及tg的对应值。 
        从上述计算分析可知,电容器的无功补偿容量与用电设备的负荷性质、负荷(有功、无功)大小有关,并通过计算求得,而与变压器的容量大小并无任何关系。 
        近年来一种具有自愈功能且内装有放电电阻,体积小,介质损耗低,防火,可靠,安全性能高的无功补偿干式电容器已代替旧式的油浸电容器。如国产型号主要有BMMJ型,进口产品有ABB公司的CLMD型等。

 

同类型其他产品
免责声明: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浙江民营企业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普通会员信息未经我们人工认证,为了保障您的利益,建议优先选择浙商通会员。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产品

浙江民营企业网 www.zj123.com 版权所有 2002-2010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