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品种考证
化学研究
药理研究
本草记载
药典标准
传说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应用】
1. 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等症。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治感冒发热,与葛根、石膏、黄芩配伍。
2. 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3. 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配党参、黄芪、升麻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编辑本段]品种考证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图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图,以及《本草纲目》的竹叶柴胡图,《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的柴胡图,均为柴胡属植物。对照以上本草所载产地、分布及植物形态,主要种类应为柴胡和狭叶柴胡。
[编辑本段]化学研究
其成分主要含柴胡皂苷(saikosapoins a、 b、 c、 d四种),甾醇,挥发油(柴胡醇、丁香酚等),脂肪油(油酸、亚麻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和多糖等。此外,尚含有生物碱、黄酮类、山萘苷、葡萄糖、氨基酸等。
[编辑本段]药理研究
解热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丁香酚、已酸、r-十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柴胡皂苷(皂苷元A)。
② 作用 对伤寒、副伤寒疫苗、大肠杆菌液、发酵牛奶、酵母等所致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且能使动物正常体温下降。
镇静、镇痛、镇咳
① 有效成分 总皂苷、皂苷元
② 作用
镇静 自主活动减少、条件反射受抑制,与巴比妥类有协同作用,对中枢兴奋药有拮抗作用。
镇痛 尾压刺激法、热板法、热体法,均得到证实。
镇咳 略低于可待因。
③ 机理 中枢抑制、提高痛阈、镇痛作用可被纳络酮拮抗。
抗菌、抗病毒
① 抗菌 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
② 抗病毒 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毒、Ⅰ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疱疹病毒。
抗炎
① 有效成分 皂苷
② 作用 对多种致炎剂所致踝关节肿和结缔组织增生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③ 机理
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作用于炎症过程的许多环节-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炎症介质释放、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
促进免疫功能
① 有效成分 柴胡多糖。
② 作用
吞噬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增强。
提高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
提高淋巴细胞转核率。
提高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
对脂代谢和肝、胆的影响
① 有效成分 皂苷元a和d、柴胡醇、α-菠菜甾醇。
② 作用
降血脂 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酯(在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身上)。
保肝 对CCl4、酒精、伤寒疫苗、卵黄、霉米、D-半乳糖胺等所致肝功能障碍有保护作用。表现:转氨酶降低,肝功能恢复、肝损伤减轻。
③ 机理
皂苷对生物膜的直接保护作用。
皂苷可使血浆中ACTH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利胆 胆汁排出量↑,胆汁中胆酸、胆色素、胆固醇浓度↓。
[编辑本段]本草记载
柴胡[1][2],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而不降,阳中阴也。无毒。入手足少阳、厥阴之四经。泻肝胆之邪,去心下痞闷,解痰结,除烦热,尤治疮疡,散诸经血凝气聚,止偏头风,胸胁刺痛,通达表里邪气,善解潮热。伤寒门中必须之药,不独疟症、郁症之要剂也。妇人胎产前后,亦宜用之。目病用之亦良,但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臣。盖柴胡入于表里之间,自
能通达经络,故可为佐使,而性又轻清微寒,所到之处,春风和气,善于解纷,所以用之,无不宜也。然世人正因其用无不宜,无论可用不可用,动即用之。
[编辑本段]药典标准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