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子百科名片
使君子,落叶攀援状灌木。叶对生,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3cm,宽2—6cm,两面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被毛,宿存叶柄基部呈刺状。伞房状穗状花序顶生;萼筒细管状,长约6cm,先端5裂;花瓣5,长圆形或倒卵形,白色后变红色,有香气;雄蕊10,2轮;子房下位,1室,花柱丝状。果实橄榄状,黑褐色。花期5—9月,果期6—10月。生于平地、山坡、路旁等向阳灌丛中,亦有栽培。主产四川、福建、广东、广西。
中文学名: 使君子
二名法: Quisqualis indic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桃金娘目
科: 使君子科
属: 使君子属
种: 使君子
目录
《基本资料》
形态特征
历史考证民间传说一
民间传说二
化学成份
炮制方法
药理作用驱蛔虫作用
驱蛲虫作用
抗皮肤真菌作用
其他作用
常用配方
栽培要点栽培技术
分株繁殖
扦插繁殖
压条繁殖
田间管理
临床应用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
医书记载《基本资料》
形态特征
历史考证 民间传说一
民间传说二
化学成份
炮制方法
药理作用 驱蛔虫作用
驱蛲虫作用
抗皮肤真菌作用
其他作用
常用配方
栽培要点 栽培技术
分株繁殖
扦插繁殖
压条繁殖
田间管理
临床应用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医书记载展开 使君子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英文名】FRUCTUS QUISQUALIS 【学 名】Quisqualis indica 【别 名】留求子(《南方草木状》)、史君子(侯宁极《药谱》)、五棱子(《药材资料汇编》)、索子果(《南宁市药物志》)、冬均子、病柑子(《中药材手册》)。相传潘洲医生郭使君治疗小儿诸疾独用此药,且疗效较好,后人为了纪念他,号此药为使君子。 【处方名】使君子、君子、使君子仁、使君子肉、使君肉、使君仁、君子肉、炒使君子仁、使君子肉 处方中写使君子、君子指壳君子,或称壳使君。是指带壳的果实。 使君子仁又名使君子肉、使君肉、使君仁、君子仁、君子肉。是将使君子除去外壳,所得的净仁生用入药者。 炒使君子仁又名炒使君子肉、炒使君肉、炒使君仁。是使君子仁用文火炒至微黄有香气入药者。 【商品名】建使君子:又名建使君、建君子。为产于福建省福清、莆田地区者。形圆而果仁饱满、品质最佳。 川使君子:又名川使君、川君子。为产于四川者。品质较次。 使君子:为各地所产使君子的统称。以个大、果皮色黄、果仁饱满者为佳。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落叶攀援状灌木,高2~8m。幼枝被棕黄色短柔毛。叶对生或近对生;叶柄无关节,在落叶后宿存;叶片膜质,卵形或椭圆形,长5~11cm,宽2.5~5.5cm,先端短渐尖,基部钝圆 使君子
,表面无毛,背面有时疏被棕色柔毛。顶生穗状花序组成伞房状花序;花两性;苞片卵形至线状披针形,被毛;萼管长5~9cm,被黄色柔毛,先端具广展、外弯、小形的萼齿5枚;花瓣5,长1.8~2.4cm,宽4~10mm,先端钝圆,初为白色,后转淡红色;雄蕊10,2轮,不突出冠外,花药长约1.5mm;子房下位。果卵形,短尖,长2.7~4cm,径1.2~2.3cm,无毛,具明显的锐棱角5条,成熟时外果皮脆薄,呈青黑色或果色。种子1颗,白色,圆柱状纺锤形,长2.5cm,径约1cm。 花期5~9月,果期秋末。 生于平地、山坡、路旁等向阳灌丛中,亦有栽培,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编辑本段历史考证
使君子始载于《南方草木状》,原名留求子,云:“形如栀子,棱瓣深而两头尖,似诃梨勒而轻,及半黄已熟,中有肉白色,甘如枣,核大。治婴孺之疾。南海交趾俱有之 使君子
。”《开宝本草》始名使君子。《本草图经》云:“使君子生交、广等州,今岭南州郡皆有之。生山野中及水岸。其叶青,如两指头长二寸,其茎作藤如手指,三月生花淡红色,久乃深红,有五瓣,七八月结子,如拇指,长一寸许,大类栀子而有五棱,其壳青黑色,内有仁白色,七月采实。” 民间
民间传说一
相传,三国时刘备的儿子思了一种怪病:面色萎黄、四肢枯瘦。浑身无力,肚子胀得像面鼓,一叩“嘭嘭”直响。刘禅还经常哭着,闹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