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童装板房公仔,欧洲童装制衣公仔 要是你有点儿时尚敏感,或者对时尚这件事儿多少有点兴趣,大概不会忽略今年11月初的那股热潮:风光无限的H&M邀请华裔时装设计师Alexander Wang推出客座设计师系列。有多少人欣赏,也就有多少人吐槽,不过在赚足注意力的背后,却鲜有人留意到H&M今年的财务表现。这家创立于1947年、销售规模居世界第二(第一是ZARA的母公司Inditex)的瑞典时装公司正面临利润下跌的状况:去年的利润率是13.34%,今年是13.29%,明年将继续下跌至13.26%。虽然看起来并非什么严重的状况,我却觉得,这恰恰预示着H&M乃至整个快时尚界正站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骨眼上。    39岁的H&M CEO、公司创始人的孙子Karl Johan-Persson,这么解释H&M的利润为什么下跌:他们为工厂里的工人提供了更高的工资,同时还在使用生产成本相对更高、却更加环保的有机棉;但在消费者那头,他们却没有加价——在本来就打着低价牌、产品替代性高、竞争激烈的快时尚界,加价肯定不是什么好策略。    不管你怎么看待H&M这个品牌,至少在我看来,全球前几大快时尚品牌中,和ZARA、GAP、优衣库相比(其实从产品上新速度看,GAP和优衣库并没有采取真正的快时尚模式,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优衣库和ZARA存在竞争关系),H&M多少缺乏个性。ZARA以“真时髦”著称;GAP有着鲜明的美式时尚印记;优衣库在质量相对高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日式制衣的细腻,设计上也更偏东方式剪裁。而H&M?北欧简洁风?这好像更适合形容同样来自瑞典的家居品牌宜家。    H&M因而请来了大牌设计师推出年度设计款。与其说这是在上新产品,不如说这是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被认为是“营销手段”的还有H&M从2013年起推出的由再生布料制成产品,以及“旧衣回收”计划。一些人不屑一顾地认为,这些不过是被包装成环保举动的公司营销策略罢了。    我倒不这么认为。和其他传统的实体店销售模式相比,ZARA们因其打破了维持了一个多世纪之久的一年两度的时尚季,让时尚周期缩短为三个星期,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快时尚。很大程度上,ZARA们还改变了人们消费服装的习惯,问问你自己,现在多久买一件衣服?以前是多久?但问题也来了,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可以持续多久?    事实上,当我得知H&M和优衣库都开始实行“旧衣回收”计划时,第一时间想到了Elizabeth Cline在她2012年出版的书《过度着装:平价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