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内地举办首场艺术品拍卖会算起,20年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前后两个10年截然不同。关注前10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曾出现过齐白石的《梅花》卖不掉的现象,为什么?因为香港民俗中,梅花谐音寓意“倒霉”。在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裁、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尚勇的印象中,当时参与艺术品拍卖的都是海外人士,也就是说我们的审美观点以及价值观念都是被主导的,那时候我们的市场还是被动的。
今年春拍,很多艺术品拍卖市场卖公司的成交额遭遇大幅度环比下降甚至是腰斩性行情,因此在秋拍大幕将启之际,很多人认为这将是一个泡沫性挤压的过程。在由中国文联、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杭州)艺术品市场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大会上,来自全国知名拍卖企业代表和国内外多位艺术家、专家学者、收藏家、鉴定家、艺术品经纪人和实业界、金融界人士,试图通过对20年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的归纳和总结,来探讨和解读与当前经济调整、产业升级转型同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自身的周期和规律。齐白石的《梅花》卖不掉?
后10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源于之后出现的“井喷”形势,更从而造就出“北京价格”的概念,也就是说北京艺术品拍卖市场价格产生波动的时候,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业都要受到影响,每一个市场都要向北京的市场看齐。“我们建立了本土的文化价值观,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什么画好、什么艺术品好,是我们自己可以说了算的。我们基本上夺得了中国艺术品审美的话语权,并且价格屡创新高。”刘尚勇说。
记得1983年齐白石的作品也就卖几百块钱,但由于有了艺术品拍卖的出现,重新发现、挖掘、认知和建立了文物艺术品价值体系,从几千元、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艺术品拍卖市场甚至有了上亿元行情的出现。从事收藏27年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艺术收藏委员会顾问、收藏家张振宇经历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浮浮沉沉,他透露,开始从来没有想过艺术品能够拍到上亿元,但如今他却已经经手了3件过亿元的艺术品。亿元行情的到来,令艺术品拍卖或者投资这一非常私人、小众的事情,越来越被社会和主流媒体所关注,单件拍品价格上亿元无疑引发了更多公众对此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