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通过是通过视觉来获取外界70%的信息,但跟随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图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生物医学领域、公共安全领域、应急指挥领域、军事领域等。然而在城市公共安全、智能交通视频监控信息中,有用的信息不到百分之一,因此对信息品质期望值要求越来越高。在现实应用中,由于气候环境、视频成像、储存、传输等环节理论上的衰耗都会造成图像质量降低,特别是近年来,雾霾天气使得户外对象成像退化,图像变得模糊。因此,为了获得更清晰的监控效果,透雾技术应运而生。 雾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大量积聚,形成在一定空间内能见度低下的一种气象。雾霾出现的概率聚增,已影响到国内25 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根据环保部发布的环境质量公报,去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35.9天,在此情况下室外视频监控系统,如:公共安全、交通、应急指挥、旅游等视频监控系统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因此IP摄像设备的透雾功能,特别是多级切换模式透雾功能必将成为室外摄像机的标配功能。 透雾技术的研究现状 1.1透雾技术的定义 透雾技术,也称为视频图像增透技术,是指将因雾、水汽、灰尘等导致模糊的图像变得清晰,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部分,使得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信息量得到增强的过程。 透雾不同于简单的除雾技术,它需要通过光学、算法等手段相互融合,根据图像杂质浓度自动调整算法,实现图像的色度补偿,从而获得与实景无限接近的清晰图像。 1.2光学透雾 在光谱中,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8~2.50μm;中红外线,波长为2.50~25μm;远红外线,波长为25~l000μm。 近红外还可分为近红外短波区域和近红外长波区域,在不同波段的光因为波长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光谱特性。透雾功能的实现基于近红外光谱。近红外线在传播时受气溶胶的影响较小,可穿透一定浓度的雾霭烟尘,实现准确快速聚焦,这就是光学透雾的依据。当出现云雾和烟尘天气时,一般的可见光无法穿透,利用近红外光线可绕射微小颗粒原理,在雾霾天气采用近红外滤光片、镀膜技术及电子图像增强技术,算法处理能提升远距离监控效果。 光学透雾的关键在于镜头与滤光片。透雾摄像设备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具有色差补偿的镜头、具备近红外线灵敏度高的CCD、黑电平调节的图像处理器。通过镜头对特定近红外波段光线进行截取,准确聚焦成像。一般的摄像机镜头,透过光谱的中心波长在500~600MM之间,而为了保证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都有很高的透过率,且两个波段切换过程中对色差进行修正保证切换后不需要再调节焦距,透雾摄像机的镜头透过光谱的中心波长必须在780~900MM之间。因此,很多透雾镜头采用了多层镀膜技术,让500~900MM波段的透过率达到80%以上,最终实现透雾效果,这种透雾方式俗称为物理透雾。目前市场上专业级日系透雾镜头售价都在万元以上,考虑到透雾镜头高昂的造价,部分企业寻求更经济的光学透雾模式,普遍采用两滤波片的日夜转换模式,在摄像机集成加入了四块滤波片,多镜头集身于一台摄像机,除了实现日夜转换,还通过增设一块可选择性过滤400nm~600nm波段光线的滤波片,实现了强光抑制。为了更精确截取适合成像的近红外波段,也特别增加了透雾滤波片,以实现较为经济的光学透雾。 1.5假透雾 通过人为的调节,根据对比度、锐度、饱和度、亮度等数值,或做一些滤镜切换装置,让图像重点更为突出,从而改善主观视觉效果,这就是所说的假透雾。假透雾在雾霾环境下,切换到选择夜间红外感应模式时,可以看到一定效果的图像画面,但镜头不能对景物重新进行聚焦,因而不满足视觉体验。非透雾摄像机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透雾”,但透雾效果非常有限。 公司地址:安防 http://www.tpy888.cn/ 咨询来源:安防资讯 http://www.tpy888.c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