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酒厂防雷接地/邛崃化工厂防雷接地/邛崃污水处理厂防雷接地 地震遗址存亡之辩 北川地震遗址的保护在震后不久就提出来了,2009年,上海市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项目策划组提交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称,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控制面积为27平方公里,整个项目投资估算约为23.45亿元。 不过,这些消息一经报道,其巨额的投资就引起很大争议,此后方案又进行了调整。2010年,北川地震纪念馆及遗址保护工程得到四川省相关部门批复,项目总投资6.7亿多元。这个工程包括一座地震纪念馆、一个地震遗址保护区。 其中,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的名为“裂缝”的北川地震纪念馆于当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项目占地14.23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2.3亿元。纪念馆建在任家坪,不在老城区内,与北川中学融为一体,连年被洪水淹没的是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 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国家“5·12”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建设专家组组长彭晋川对本报记者说,北川地震遗址区本身没有花多少钱,主要是做了少量的加固和清理,总共加起来投入不会超过1亿元,几个亿主要是建纪念馆了。 不过,嵇少丞在博客中称,“在北川老县城那样恶劣的地形、地势、地质条件下,如果不建成大型的地上地下排水系统,地震遗址是不可能保存的。若要花巨资建大型的地下排水系统,有那个必要吗?与其花巨资建设与维护,不如让其以自然的方式存在与消亡,这可能是与自然相处最合适的一种方式了。” 彭晋川对本报记者说:“这种遗址本来就会慢慢消失,我们主要以自然保护为主,进行了必要的加固,规划时对洪水和山地灾害也做必要的防范,不过,这个废墟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终究会消亡的。” “以自然保护为主,进行小的加固,第一这样投入比较小,第二利于保持它的原貌,这样它就有一个消亡期,这个消亡期我们很难估计,当时我们估计5~10年没有问题,现在已经5年过去了。”彭晋川表示,“以小量的投入维持5~10年,教育的效用已经足够发挥出来了。” 彭晋川说:“我估计过段时间专家们就会对遗址进行评估,是不是还能做一些维修加固,可能还会做一部分投入,做一些小的维护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不会太大,大量投资就没有必要了。” 不过,地震遗址的建设也承担了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愿望。除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之外,青川东河口、汶川映秀镇、绵竹东汽汉旺厂区、都江堰虹口深溪沟等地都建设了地震遗址、遗迹纪念地。目前,北川老县城已接待世界各地参观者400万人次。2011年还曾闹出“门票风波”。 嵇少丞还写道,“地震之后当地政府看到‘商机’与表现政绩的‘好机会’,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建成‘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内有刻字碑林,可是第二年夏天就被一场暴雨之中的泥石流毁得无影无踪。大地震之后,地形地貌远离平衡态,要达到新的平衡态少则几十年,多则上千年。” 地质灾害频发 其实,除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连年遭灾,其他“5·12”地震遗址也在建设维护中一直受到威胁。比如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就遭受2010年“8·13”特大山洪和“8·19”泥石流的影响,被纳入保护的12处遗迹点位遭到部分破坏。 嵇少丞认为,如果有花巨资保存地震遗址的劲,还不如学学大禹治水,疏通湔江,这样做可能消除北川县等地的洪水隐患。 韩贵均则透露,堰塞湖下游防洪综合治理规划已进入审批立项阶段,预计今年汛期结束后实施。根据规划,近期将进行包括老县城段河道清淤等防洪工程,继而还要进行老县城防洪堤加固和应急抢险通道护岸等二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