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城市污水具有量大、集中、水质较为稳定的特点,是一种潜在的水资源。城市污水深度处理通常以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或三级排放液为水源,用反渗透(RO)对它进行最后的脱盐,脱COD、BOD以及微量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的脱除,出水水质可达到饮用水标准。但由于某些主观原因,目前大多不直接用作饮用水。国外常将其注入地下蓄水层或淡水水库进行自然净化(通常需存放两年),也有用作工业冷却水,锅炉用水等非饮用目的。城市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把城市的二级出水进行处理后再生回用是解决水源短缺的一条途径。二级排放液在进RO装置前需进行预处理,以使进水水质符合RO装置的使用要求。预处理的好坏是RO技术应用成败的关键。现在,RO前采用MF或UF预处理的深度水处理过程已成为非直接饮用水回用工程中城市废水处理的工业标准,国内外都在积极地采用膜技术大规模地把城市污水开发为新的水资源。我国采用“微絮凝纤维过滤+膜滤”对洗浴废水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此工艺具有出水稳定、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引进挪威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先进工艺,每天可提供10万吨二级生化处理出水作为水源,使污水深度处理后回用成为可能。我国的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并不普及,膜技术在深度处理的应用相对也很少,今后我们还需在污水的再生回用和深度处理技术上进行研究。
 
超滤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超滤以压力为驱动力,利用超滤膜的高精度截留性能进行固液分离或使不同分子量物质分级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中的超滤膜过滤精度为0.01 m,对胶体、藻类、病毒、有机大分子等有很好的去除率。采用生物处理+超滤的处理方案,经过长时间运行,结果证明在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中采用超滤技术是可行的,处理后水质稳定且出水完全满足回用要求。
纳滤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纳滤(NF)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介于反渗透(RO)和超滤(UF)之间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对二价或多价离子及分子量介于200~500之间的有机物有较高脱除率。由于其特殊的孔径范围和制备时的特殊处理(如复合化、荷电化),使得纳滤膜具有较特殊的分离性能。生活污水一般用生物降解/化学氧化法结合处理,但氧化剂用量太大,残留物多[10],若在它们之间加上纳滤环节,使可被微生物降解的小分子(Mw< 100)透过,截留住不可生物降解的大分子(Mw> 100),然后大分子物质在化学氧化器处理后再进行生物降解,这样就可节约氧化剂和活性炭的用量,降低最终残留物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