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本报广泛征集“龙年愿景”,意在梳理困境堪比金融危机的2011年企业生态,找寻2012年行业发展足迹。原本我们苦闷于难以听到中小微企业的真实心声,却在柯达破产消息的刺激下重拾大企业管理心经。
所谓大,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的概念,倒闭于金融危机的江龙印染、重组于2011年的山东海龙,无不由大而衰。有好事者引为与“龙”沾边的巧合,只当玩笑。而对于“龙年”的谨慎和警惕却因为各种因素凝成暗流。
对2012年的形势谁都难下判断。如何看待曾经带来成功体验的习惯路径?如何在舍得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考验着企业战略前瞻性的管理大智慧。
从我们搜集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战略思维的审视、财务管理的细节设计、人力资源的科学统筹,还是借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布局,企业普遍意识到恶劣环境还将延续,越是黯淡的时刻,越需要影响时代的创造力、出类拔萃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坦率地说,企业对经验的张扬远远多于对教训的反思,而教训是一定存在的。我们多么希望,缺乏反思只是因为不便公开,而不是真的不存在。
柯达破产的教训有三点值得分享。其一,不能固守风光时的经营理念,必须开发新技术及新产品,且要执行下去;其二,多元化经营一旦跨足跟本业毫不相关的领域,像柯达进军化工、浴室清洁剂及医疗检验设备等行业,只是烧钱而已;其三,企业成功时的政策长期来看也许就是障碍,如柯达的巨额福利在营运恶化时成为无法承担的负债。
试想他们的“反思机制”如果随时开启,有没有可能让悲剧终止于萌芽。
有人叹息,中小微企业如同掩藏在大树下的小草,生与死都不会被过多地关注。它们所需要的成长养分,部分来自于自身的直觉根系,部分来自于大企业的常识雨露。所谓常识,是由经验和教训共同构成的。
对于优化行业生态来讲,有媒体参与的企业观点对撞,犹如添加“催化剂”的尝试,至于作用有没有发挥到极至,也是我们的一次经验积累。比如,话题设计是不是可以更尖锐?要素组合是不是可以更有逻辑?观点回收是不是可以更惊艳……
人们常说,看一个组织有没有战略,不仅要看它选择了什么,重要的是看它放弃了什么。只有把不必要的面子和身段都放下,企业的“龙年之舟”才能轻装起航。
掌握了这道标尺,我们在看过一线企业的管理经验后,如何让自己不再成为教训的主体,也算是领受了此番策划的深意。
面对艰巨的转型任务,我们更要看到有利于上海纺织发展的积极因素: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二是近期出台的《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详细阐述了“十二五”期间推进建设贸易和投资促进十大平台的具体举措以及相关政策保障措施,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尤其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优化布局。四是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发展,集团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了整体优势、集成优势和协同优势,具备了较强的应对风险能力。五是集团上下围绕发展战略、实施发展规划的热情高涨。各投资企业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积极进取、协同作战、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