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昊润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主营:玻璃钢管道,玻璃钢管件
您现在的位置: 建筑、建材 > 管件管材 > 建筑、建材类管材 > 河北昊润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供求信息
载入中……
[供应]可定制玻璃钢管道玻璃钢排水管DN300复合玻璃钢管道
点击图片放大
  • 产品产地:河北枣强
  • 产品品牌:昊润环保
  • 包装规格:齐全
  • 产品数量:1000000
  • 计量单位:米
  • 产品单价:20
  • 更新日期:2020-12-31 15:40:05
  • 有效期至:2021-12-31
  • 收藏此信息
可定制玻璃钢管道玻璃钢排水管DN300复合玻璃钢管道 详细信息

一、一般情况下的维修方案

管道由于外来撞击而造成破坏,可以根据管道损坏程度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法。

(1)、当管道仅伤及外表面,内衬结构没有受损,这时管道在短时间内不会漏水,但伤害降低了管道的强度,所以,管道要求降低使用,并对管道进行玻璃钢补强修补。 

施工方法:先对管道碰伤处进行清洗打磨,选择与管道材质性能相同的材料,根据管材的使用压力,设计需要补强的厚度和面积,然后手糊补强到设计要求。待补强部位凝胶固化,管道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2)、当碰撞伤及管道内衬,管道已经泄漏,但碰伤的面积不大(受损面积小于D/2×D/2),而修补时间充分时,可以采用开孔方法修补。 

施工方法:首先管线停止输水,将碰伤处的水排除干净,切割受损部位,要求切割区域包含整个破坏区域,选用满足使用要求的原材料,制作与切割面积相同大小的衬板,将衬板固定与开孔处,作好接缝处的防渗处理,外部整体包覆加强,补强厚度要达到可以承受相应的压力,做好外保护层,待固化后,管道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3)、若暂时不能停水,玻璃钢泄露未成水柱,可以采用如下应急措施。 

将管道内降压,在泄漏处用水下固化树脂封闭并进行结构补强,待固化后管道可以投入使用,该方案仅为应急措施,需把维修的位置标记清晰,待具备停水条件时,按方法进行重新维修,保障长期使用。

二、管道大面积受损情况下的维修

当管道大面积受损时,一般方法难以达到维修要求,可以采用换管的方法。即将受损部分的管道完全切除,从同规格的管道上截取同样长度的短管来替换受损管道,利用现场平端糊口把两个接口处糊上。

施工方法:如果维修时间要求充分,可采用现场粘接补强的方法。将切割下来的受损管道移开,换上同规格的替换管段,在需糊口位置打磨。打磨后,管道的切割断面用2层表面毡封闭(用内衬树脂),然后按照现场接口的操作要求将管道粘接补强,粘接厚度和宽度由管线的使用压力确定,当接口处的玻璃钢完全固化后,管道可以通水运行。

如果修补时间不充分,则可以用钢套管接口,修补方法如下:

管道接口附近的管道外壁及断面处理同上面方法,待换管段放置前,先将大于受损管道直径的钢套管套在管段上,管段固定好后,将钢套管移到接逢处,居中固定。将浸泡好的油麻拧成麻股,用念凿将其塞入套管和玻璃钢管道的缝隙后打实,油麻的外侧缝隙填充石棉水泥,均匀捣实,接口完毕后,用湿草绳或湿泥封口,4小时后可以投入使用。

 玻璃钢工艺管道:

1、玻璃钢工艺管道道耐腐蚀性:选取不同类型防腐蚀的内衬树脂,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酸、碱、盐及多种油类、海水和有机溶剂。

2、玻璃钢工艺管道的工作温度为80℃以下,适合于在各种不同土质的土壤中工作,适合使用领域:

①饮用水的输送;②排污;③海水输送;④电厂循环水管道;⑤化工企业腐蚀介质的输送;⑥油、气输送;⑦农业灌溉。

3、玻璃钢工艺管道道重量轻、维护简单、耐久性强。

4、玻璃钢工艺管道道安装简便:玻璃钢工艺管道道长度不受技术限制,但出于运输上的考虑,管长一般在12m以内,这样所需接头大为减少,因玻璃钢重量轻,还可以采用手工或轻型安装设备,从而安装更为方便、快捷。

5、玻璃钢工艺管道道产品适用性强:我公司玻璃钢管道现有标准尺寸从直径25mm一4000mm间,管道长期耐压能力一般在1.6Mpa以内,根据用户特殊需求,更高压力可达到6.4Mpa以上。

6、玻璃钢工艺管道道具有较高的输送能力:管道内壁光滑N≤0.0084.比相同直径的传统材料有更高的流通能力且节省了泵的能量,延长了工程和设备寿命。

7、玻璃钢工艺管道道透入-渗出率低:由于良好的密封连接和较长的管长度,玻璃钢管具有比传统材料管更低的透入-渗出率,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地下水对管道的透入,也减轻了介质渗出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同类型其他产品
免责声明: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浙江民营企业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普通会员信息未经我们人工认证,为了保障您的利益,建议优先选择浙商通会员。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产品

浙江民营企业网 www.zj123.com 版权所有 2002-2010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