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国润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生产、安装、销售PE燃气管、逃生管、衬塑管、钢带波纹管、PE管、油井管等
您现在的位置: 橡塑 > 塑料管 > 其他塑料管 > 洛阳国润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供求信息
载入中……
[供应]隧道逃生管新型塑料逃生管的应用
点击图片放大
  • 产品产地:河南洛阳
  • 产品品牌:洛阳国润新材
  • 包装规格:800*30
  • 产品数量:1000000
  • 计量单位:米
  • 产品单价:1380
  • 更新日期:2019-03-02 10:42:14
  • 有效期至:2029-02-27
  • 收藏此信息
隧道逃生管新型塑料逃生管的应用 详细信息

隧道逃生管新型塑料逃生管的应用

新型料逃生管材质为什么要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抗老化能力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之前都被应用在及其恶略的工矿施工中,即使太阳下暴晒、地埋、寿命也能达到30-50年。抗压能力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由于特殊的材质和高分子,被人称作神奇塑料,即使大石块砸下来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由于分子量高,密度大,管材及其不容易断裂。抗冲击能力强,即使隧道发生事故坍塌,高空有物砸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能瞬间吸收压力扭曲变形,后弹起恢复原状,管道里的逃生人员更有安全保障。重量轻,为钢管重量的1/8左右,拆装和搬运方便。大大节省了施工现场的人力物力。价格稳定,比起钢铁,钢制逃生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所用生产原料价格略微稳定,起伏不大,价格透明,能更好的给予客户方便。

隧道逃生管的应用

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所用管材采用φ800mm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管节长度为15m,壁厚30mm,管节间可采用直径大于逃生管道直径的套管连接,每端连接1m,采用橡胶圈或木楔临时固定。为保证管道承受坍塌体的压力,对采用的材质管材,必须确保其承压能力和连接头的牢固,并经试验室具体试验后,方可用于隧道中。

2.施工现场应根据隧道围岩、掘进开挖方式等情况备足管道和连接材料,除整节管道外,应同时备足1米、2米、3米短节管道、转接接头。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经加工使用,结合材质及现场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加工,连接简单、牢固、紧密可靠,且在地面做好临时固定措施,施工时管口可加临时封盖,并易于打开和封闭。

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采用φ800mm的承插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设置起点为最新施作好的二衬端头处,距二衬端头距离不得大于5米,从衬砌工作面布置至距离开挖面20m以内的适当位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沿着初期支护的一侧向掌子面铺设,管内预留工作绳,方便逃生、抢险、联络和传输各种物品,承插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纵向连接可采用链条等措施,防止坍塌时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冲脱。

5.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在二衬台车移动就位过程中,临时拆移时应逐节拆除,严禁一次拆除到位,以随时确保逃生管道的效用。

6.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在经过掘进台阶时,应按顺延台阶布置,安装135°转接接头顺延,其管道架空高度和长度以不影响施工并便于开启逃生窗口为宜。

7.设置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逃生管道应平整、干燥、顺畅,不得作应急逃生以外用途。

国润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隧道逃生管道所用材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一种线型结构的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已获国家多项专利认证,仿冒必究)

    公路隧道塑料新型逃生管道对管材的要求:

1.逃生管尽量与隧道车(人)行横洞相连接,形成网状逃生通道。

2.对逃生通道设置不到位的,严禁开挖作业。

3.要保证高分子抗冲击逃生管道厚度不小于10mm

4.高分子抗冲击逃生管径不小于60cm

5.每节管长宜为1.5米——2米

6.高分子抗冲击逃生管可手动拆卸,连接牢固。

高分子新型塑料逃生管选择物流货车

1、逃生管道起步用车6.8米货车,一般装3米一根的逃生管,能装18根,54米。

2、货量多的话可以选9.6米货车,一般装3米一根的逃生管,能装27根,81米。

3、特殊情况量大的话用13.5米货车,一般装3米/根或6米/根,108米。

4、如果大于108米的话,可选择17.5米货车,这种平板车能做3米/根,180米左右。

 

    洛阳国润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欢迎您前来洽谈,参观指导!公司产品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严格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生产。质量稳定可靠,技术服务热情周到。


同类型其他产品
免责声明: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浙江民营企业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普通会员信息未经我们人工认证,为了保障您的利益,建议优先选择浙商通会员。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产品

浙江民营企业网 www.zj123.com 版权所有 2002-2010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