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康仙庄卓远线路工具厂

主营:穿线器、卡线器、紧线器、柴油绞磨、汽油绞磨
您现在的位置: 五金工具 > 日用五金 > 霸州市康仙庄卓远线路工具厂 > 供求信息
载入中……
[供应]CP-390型手动液压泵浦手动泵脚踏液压泵脚踏泵
点击图片放大
  • 产品产地:霸州
  • 产品品牌:霸州市康仙庄卓远五金机具厂
  • 包装规格:AAA手动液压泵齐全
  • 产品数量:1000
  • 计量单位:台
  • 产品单价:200
  • 更新日期:2018-10-14 14:20:30
  • 有效期至:2028-10-11
  • 收藏此信息
CP-390型手动液压泵浦手动泵脚踏液压泵脚踏泵 详细信息

超高压手动液压泵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液压动力源被广泛应用在船舶工业、煤矿机械、石化、冶金、电力以及重型机械等多个领域。并以其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安全性强等优势被广大用户接受。

MP系列超高压手动液压泵,工作压力为100~300MPa;内设减压阀,为防止压力过载,泵内还设有安全放散阀;二级流量设计,一级低压时排量为33CC,二级高压时排量为1.6CC;实现了恒功率条件下,低压大流量供油,高压小流量供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外形尺寸为585*120*170mm,带油总重量为11Kg左右。使用表明这种泵方便灵活,劳动强度低,耐用,是理想的超高压液压动力源。

原理

手动液压泵的功能是把动力机(如电动机和内燃机等)的机械能转换成液体的压力能。

工作原理:凸轮由电动机带动旋转。当凸轮推动柱塞向上运动时,柱塞和缸体形成的密封体积减小,油液从密封体积中挤出,经单向阀排到需要的地方去。当凸轮旋转至曲线的下降部位时,弹簧迫使柱塞向下,形成一定真空度,油箱中的油液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进入密封容积。凸轮使柱塞不断地升降,密封容积周期性地减小和增大,泵就不断吸油和排油。

维修

一、在维修时从以下三点查找故障原因,并对系统进行改进:

1、检查动臂油缸的内漏情况:

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动臂升起,看其是否有明显的自由下降。若下落明显则拆卸油缸检查,密封圈如已发现磨损应予更换。

2、检查操纵阀:

首先清洗安全阀,检查阀芯是否磨损,如磨损应更换。安全阀安装后若仍无变化,再检查操纵阀阀芯磨损情况,其间隙使用限度一般为0.06mm,磨损严重应更换。

3、测量液压泵的压力:

若压力偏低,则进行调整,加压力仍调不上去,则说明液压泵严重磨损。

二、造成动臂带载不能提升的主要原因为:

1、液压泵严重磨损。在低速运转时泵内泄漏严重高速运转时,泵压力稍有提高,但由于泵的磨损及内泄,容积效率显著下降,很难达到额定压力。液压泵长时间工作又加剧了磨损,油温升高,由此造成液压元件磨损及密封件的老化、损坏,丧失密封能力,液压油变质,最后导致故障发生。

2、液压元件选型不合理。动臂油缸规格为70/40非标准系列,密封件亦为非标准件,制造成本高且密封件更换不便。动臂油缸缸径小,势必使系统调定压力高。

3、液压系统设计不合理。由图1可知,操纵阀与全液压转向器为单泵串联,安全阀调定压力分16MPa,而液压泵的额定工作压力也为16MPa。液压泵经常在满负载或长时间超负荷(高压)情况下工作,并且系统有液力冲击,长期不换油,液压油受污染,加剧液压泵磨损,以致液压泵泵壳炸裂(后曾发现此类故障)。

产品改进

1、改进液压系统设计。

经过多次论证,最后采用先进的优先阀与负荷传感全液压转向器形式,新系统能够按照转向要求,优先向其分配流量,无论负载大小、方向盘转速高低均能保证供油充足,剩余部分可全部供给工作装置回路使用,从而消除了由于转向回路供油过多而造成功率损失,提高了系统效率,降低了液压泵的工作压力。

2、优化设计动臂油缸和液压泵造型,降低系统工作压力。

通过优化计算,动臂油缸采用标准系列80/4。液压泵排量由10ml/r提高为14ml/r,系统调定压力为14MPa,满足了动臂油缸举升力和速度要求。

3、在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装载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定期添加或更换液压油,保持液压油的清洁度,加强日常检查和维护。

应用范围

电力、铁路、救援、建筑等行业在野外工地操作,为切刀、液压钳、冲孔机等施工机具提供动力,

管件,软管,阀门,压力容器,汽缸等提供静态和爆破测试

航空航天附件维修后的静态、动态测试

安全阀门校定

阀门及井口装置水中冒泡试验

气压调节器的检测

汽车制动系统测试

通信电缆充气设备

同类型其他产品
免责声明: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浙江民营企业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普通会员信息未经我们人工认证,为了保障您的利益,建议优先选择浙商通会员。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最新产品

浙江民营企业网 www.zj123.com 版权所有 2002-2010

浙ICP备110475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