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办公室植物租摆|太空育种不会对植物本身的安全性有任何改变 又是辐射,又是加速自然界的变异频率,它们创造出的新品种食物,在媒体中已经多次亮相,大青椒、大茄子、超大的冬瓜……对于消费者,都有同样的两个问题:安全吗?更好吃吗? 但是对于育种专家刘录祥来说,不论是太空诱变技术,还是核辐射诱变技术,抑或是最为传统的种苗筛选育种,都不过是培育新品种的途径之一。 “1996年,我们将小麦种子搭载卫星上天后,就进行过专门的放射性监测,并没有发现任何放射性的增加。”刘录祥说,“不会对植物本身的安全性有任何改变”。 现在,上过太空的种子,很自然地就被挂上了“高级”的牌子。航天育种基地也在各地风声水起,“太空蔬菜”也要挂名出售。 不过刘录祥认为,作为一种培育新品种的手段,实际上培育出的优质品种与传统手段培育出的新品种相比并没有“高人一等”。而且通过太空诱变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后代,也要通过国家或省级的品种委员会审定,要符合产量高、品质可接受,具备抗病性、抗旱性的基本条件。而通过了审定注册,后续的推广和应用都和其他品种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虽然一个新品种的推广需要宣传,但绝不意味着太空育种的品种就一定要打上一个不一样的标签。”刘录祥说,“每年通过不同途径培育出的新品种都有上千种。不只是北京,全国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大量的航天育种基地,实际上我认为,育种基地仅仅是在某一个品种数量比较少的时候,用于向消费者、企业展示产品,一旦一个品种大量上市,这种基地也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了。有些航天育种基地确实是在为了推广航天育种的品种做扎实的工作,但有的恐怕就有企业的活动、利益在里面。” 本文来源于丰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