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装打板公仔,北京服装立裁人台
湖南派意特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客户订制的西服。
郑智取,现在是湖南派意特服饰有限公司的营销服务中心主任,也是公司的“红宝石”员工。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高兴地说:上海服装打板公仔,北京服装立裁人台“我1998年进入公司,从样衣工干起到现在,也快升‘蓝宝石员工’啦。”
在派意特服饰,像郑智取这样工龄满10年的“红宝石员工”占到50%,满15年的“蓝宝石员工”也有20%。11月15日,公司总经理、创立人姜学军告诉记者,每年组织“宝石家族”聚会,全体领导班子都会参加,大家共忆艰苦奋斗史,还额外针对“宝石员工”发放一份实用又温馨的礼物。
“这份礼物并不贵重,就是足浴盆、床上4件套之类。但我们看重的是公司倡导的‘家的文化’,还有姜总她的魄力、无私和真诚,跟着干有奔头。”郑智取说。
作为一家内外销并举的民营服装企业,派意特服饰从1993年的7个人创业开始,现在已有工业园区面积近百亩、员工近千名,公司经营“三驾马车”包括职业装、外贸出口、服装私人定制。
2003年以前,服装生意好做,当年公司的“收成”较好,是就地分红还是追加投资?多数员工满怀期盼:“多分点红才实惠。”当姜学军最终决定投资1000万元购买新设备时,员工中自然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公司的骨干——“宝石员工”坚信,领头人的决策正确,大家思想慢慢趋于统一,使公司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到了2003年以后,公司启动外贸业务。有一段时间总是赔钱,一些员工有怨言。但姜学军认准外贸发展的大趋势,一心拓宽外贸渠道。又是“宝石员工”的坚定支持,公司产品才最终走出国门,形成了“三驾马车”中的骨干力量。
2010年前后,公司厂区从芙蓉区东屯渡搬往望城,上海服装打板公仔,北京服装立裁人台又面临离城中心越来越远的新困难。还是“宝石员工”率先克服困难,并做好少数员工的思想工作,公司再一次拧成一股绳,上下一心创大业。
“宝石员工”坚定追随,让姜学军感动。姜学军说,凭着自己女性特有的细腻,她一直想为员工创造温暖的家,倡导“宝石家族”这样的企业文化。就是最困难的时候,公司也没有拖欠过员工工资。
不仅如此,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际,派意特服饰坚持不裁员、不减薪。相反,员工人数还扩编了20%,并且耗资近百万元为员工免费开展各类技能培训。
从服装业的发展来看,智能化生产程度再高,但关键工序上还得依靠熟练的产业工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派意特服饰也努力经营着“宝石家族”的企业文化。当前,人口红利已现“拐点”,制造业招工越来越难。派意特服饰却不用为此发愁,因为“家族”里的熟练工开始“投桃报李”。
“经过5次技术升级,我们的主打产品从最简单的沙滩裤开始,现在已经是工艺复杂的高级私人定制。”姜学军带着记者穿行生产车间。只见流水线作业飞针走线、忙而有序,放眼望去,“90后”年轻面孔还真不多。西装生产二车间主任孔卓军已有11年工龄,她笑呵呵地说,熟练工人做事麻利,一个顶俩!
姜学军说,下一步,对“宝石家族”的老员工队伍,上海服装打板公仔,北京服装立裁人台将鼓励其自主创业,成立分公司、子公司,总部提供平台支持,只收制作加工费。同时,对公司的核心骨干、设计人才等,还将实施期权激励计划。
以资本为链条,推进技术创新,向原材料和高科技面料、时装等两端延伸,华茂在传统产业中找到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民币升值、人力和原料成本上升,以纺纱织布起家的安徽华茂集团却实现了连续四十年盈利。去年,企业业绩创历史最高水平,跻身省企业百强第52位。目前,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税收已超去年同期。一家老企业在全国纺织行业中持续领跑、赢利的动力从何而来?华茂的答案是:转型!
不放过一微米缺陷,拼出国内行业最高利润率
“华茂代表的是中国棉纺织的最高质量。在国内外高端品牌中的采购单上,华茂也无可替代。一吨纱比同行要贵2000元至5000元,还供不应求。”站在华茂集团世界最先进的纺纱生产线前,华茂集团董事长詹灵芝说。在她身后,成排电脑控制的生产线上,纱线在纱锭有规律的跳动中自动续接,工人认真地来回巡视检查。“千人纱,万人布”的传统景象已不复存在。
1958年,华茂集团的前身,安徽省第五棉纺织厂在第二个国家“五年计划”中诞生。十几年里一直经营不佳。1973年,上海服装打板公仔,北京服装立裁人台“五纺厂”成为纺织工业部通报批评的全国十家亏损纺织企业之一。1974年起,企业开始实施一系列整改措施,当年盈利。从此华茂这一赢利记录保持了40年。
“原来4个人管35台车,还是大汗淋漓。现在一个工人,上一个班能手工落2万管纱锭。”正在五分厂巡查的集团技术质量处副处长杨圣明介绍。十多年前,为了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华茂与纺机企业合作进行上百项技术参数的改进,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自动落纱装置的工业化生产。
目前,依托内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企业要承担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课题研究,年均开发新品种近千个。
华茂的产品品质除了靠技术创新,更靠严格的质量控制。员工收入中,一半以上与质量考核挂钩。严格的质量控制不放过一微米缺陷。
今年国庆节当晚,某新型面料在生产中,落纱断头明显上升,影响了产品质量。技术人员和老师傅连夜攻关。两天一夜后,企业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而当晚,在一旁的技术人员经过梳理,就形成了一套普通员工即可掌握的操作规程。
2011年7月,华茂纺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细的纱,并织成一幅画。一位国家领导人在视察现场看到后,称赞华茂不愧为中国棉纺织行业NO.1。经检测,这种纱直径是37微米,而普通人的头发直径是60至100微米。
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制造新的赢利点
纺白纱织白布利润有限,企业只能以品牌为核心,向纺织产业价值链的原料和服装两端延伸,寻找新的赢利点。
在上游原料一端,华茂溯源而上,直接到新疆建立棉花基地,收购新疆某棉业公司股权,并利用当地的人力和原料资源投资建立一个中型棉纺企业。
“新疆棉已占公司用棉花量的七成以上。通过向上延伸产业链,有效地降低了价格成本。”刘春西说。在产品链的下游,华茂打出一系列组合拳:2008年,华茂与NTS时装贸易公司合作,进行自主品牌的时装生产销售。2010年初,华茂建立纺织工业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有华茂织染公司、德生印染公司、意大利佰斯特和华茂合作的华茂佰斯特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投产或新建。到2015年,工业城一期将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利税20亿元。
工业城里有控股企业、有参股企业,也有的完全没有产权关系,是引进来的。华茂给入园企业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配套、研发环境,上海服装打板公仔,北京服装立裁人台让工业城成为全国知名的服装产业要素聚集地。
目前,在华茂附加值更高的印染、色纺产业,生产高档面料产业群增加值在连年增长,新兴产业群正加速崛起。
舞活资本杠杆,放大传统纺织业的赢利空间
“无论是人民币、美元、日元、欧元,无论是进口、出口,企业会随时根据汇率变化,调整支付方式。利用资本杠杆,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并通过稳健的资本运作,补贴主业。这些收益实际上给传统的纺织产业放大了赢利空间。”詹灵芝说。
1998年,华茂将优质资源主业上市。上市所募集来的资金,对公司的棉纺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持有多家证券企业、银行的股权。十几年来,资本市场的回报开始反哺主业。
2009年,华茂集团将部分国有股通过挂牌转让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放大增量资产。现在公司资本结构变为国有占48.28%,战略投资者占36.77%,员工占14.95%,形成了公司发展与员工激励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股权出让获得的收益,华茂又合作研发高新技术非晶软磁材料和非晶软磁制带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