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花泥鳅 内江盛丰水产 指泥鳅鳅卵孵化出膜后长至体长1.3厘米以下的幼小个体。 泥鳅的五大特性 1、低栖性 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沟渠、塘堰、湖沼、水田等软泥多的水体浅水区,或是腐殖质多的淤泥表层。一般情况,几乎不游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 2、喜温性 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4℃,冬天水温低于6℃,或枯水期天寒干枯时,泥鳅会潜到10-30厘米深的泥层中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在休眠期间,只要泥层中稍有水分润湿皮肤,就能维持生命。这是因为,泥鳅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呼吸。 3、耐低氧 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泥鳅的肠壁薄而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在水温上升或水中缺氧时,泥鳅垂直游窜到水面吞吸空气,下沉时会发出身体拍击水面的响声。吞吸的空气在肠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多余的废气及肠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有肛门排出体外。有试验证明:在水温24.5℃时,泥鳅幼鱼的窒息点为0.48毫克/升,成鱼的窒息点为0.24毫克/升,比青鱼、草鱼、鲢鱼、鲫鱼等(0.58-0.99毫克/升)要低,仅比鳙鱼(0.23毫克/升)要高。因此,泥鳅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他养殖鱼类,既适合于高密度养殖,有很大增产潜力,又可在运输时不易因缺氧而死亡。由于皮肤和肠道都能进行呼吸,所以,泥鳅的呼吸没有比较稳定的频率,鳃盖的启闭,快时难以数清其活动的次数,慢时每分钟只有数次,甚至可以停止1-2分钟。曾有试验表明,在干燥的玻璃缸中,放全长4-5厘米的泥鳅(当年幼鱼)存活1个小时,放全长12厘米的成泥鳅存活6小时,将他们在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4、善逃逸 泥鳅很善于逃跑。春夏两季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鳅池的进出水口逃走。因此,养泥鳅时务必加强放逃的管理。检查进出水口放逃设施是否有堵塞现象,是否完好,要及时排水,防止池水溢出,造成泥鳅逃逸。 5、夜食性 泥鳅习惯在夜间吃食,但在产卵期和生产旺盛期间白天也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驯化也可改为白天摄食。无论是幼鳅,还是成鳅,对于光的照射都没有明显的趋光或避光反应。内江市东兴区盛丰水产养殖场成立于2010年,位于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龙安村,耗资1000余万元,占地500余亩,公司有着雄厚的发展资金和全方位的技术人才。目前已从生产技术上解决了鳅苗开口关,寸片关,大规模死亡的国际难题。通过实践积累了一套非常成熟实用的泥鳅养殖技术,已经成功的实现了泥鳅的全人工、半人工的繁殖和鳅苗的育种。2012年销售商品鳅70多吨,突破了国内依靠野生苗种养殖的销售总量,成功人工繁殖泥鳅苗并销售人工苗30000斤,改变了国内一直依赖野生苗养殖的历史,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具体详情请登录www.sfnqyz.com,或致电:1389009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