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协与改革开放30年"展览会侧记
日期:2008-12-09
昨天,记者走进“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上海政协与改革开放30年”展厅,近200幅图片和数十件实物,将30年来政协委员与城市共发展的历程一一呈现。
一册手写剧本《于无声处》摆放在醒目位置。1978年的那声“春雷”从未被人们忘记,最近又搬上舞台。谈及此剧成功,61岁的市政协常委宗福先说,“我很荣幸通过话剧的创作,见证了历史的转折,它的成功属于伟大的1978年;我也很荣幸,我和伙伴们30年前的手稿被放在这次展览的开端位置。”
在两张宝钢照片前,委员们纷纷驻足。1981年,当宝钢面临下马压力时,李国豪委员经过科学论证,从技术、经济和发展三方面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宝钢得以起死回生。
一张纸面泛黄、写满批示的建议案跳入记者眼帘,原来是1981年政协委员“浦东开发”的提案。当年,陆子芬、徐以枋等委员提出浦东开发的具体意见,对中央的战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鉴于这种“前瞻性的智慧”,两份提案还被评为30年来的“优秀提案荣誉奖”。
“越江车辆收费让群众深感不便。2000年2月,郑华耀等委员提出取消过江费的建议。意见被采纳后,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为浦东开发创造了更好的交通环境。”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孙指着四份提案说。
民生问题是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从取消越江过桥收费、加快平价房建设,到推行“菜篮子工程”、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件件都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以交通为例,徐本力委员在1999年建议“上海应建立立体大交通系统”,时至今日,轨道交通、高架等使上海的交通四通八达。
30年风雨同舟,30年肝胆相照,上海市政协将与这座城市一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声明:本网转载作品一般注明出处,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