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可:会展与旅游是对孪生姊妹
日期:2008-12-29
泥塑老虎、扑灰年画,刘大可在北京的家中,随处摆放着民间手工艺制品,流露出浓浓的山东乡土风情。“我老家在高密,老乡到北京来看我的时候带来这些小玩意儿,摆在家里很有感觉。”刘大可说。除了蕴含着一份乡情,在刘大可眼中,小小的泥塑老虎、朴素的扑灰年画,还是一个成功的旅游产品案例——它们使无形的文化价值变身为有形的文化产品,颇具代表性。
刘大可目前担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会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他是国内较早涉足会展教育与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目前主要致力于会展经济与管理、商务会展旅游两个领域的研究。
自2005年起,刘大可每年主持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委托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课题。刚刚结束了2008年《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课题的研究,刘大可指出,今年山东济南在同等规模城市中,会展业表现十分活跃。
“2008年,济南一共举办了301个展会。就数量而言,在全国中等城市中排名很靠前。以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为例,2008年场馆的出租率达到47.3%。如此高的出租率,在全国展览场馆中并不多见。”刘大可说。
会展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会展业的繁荣活跃能给当地经济带来什么?刘大可指出,除了通过展览和会议促进贸易、互通信息外,会展业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能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关系,目前,刘大可正在开展“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互动机制研究”。
“会展和旅游好像一对天然的‘孪生姊妹’,彼此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互依存性。”刘大可介绍,会展之所以和旅游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会展活动通常会带来人员的异地流动,从而引发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的消费。2005年在济南举办全国“糖酒会”期间,由于住宿紧张而导致“一房难求”的局面,就是会展对旅游带动作用的典型表现。相比传统的观光旅游,商务旅游在旅游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是不可忽视的“另一条腿”。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旅游业与会展业结合得非常完美,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瑞士的达沃斯等;而有的地区和城市对二者的关系相对陌生,并没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刘大可认为,目前很大的问题在于,会展与旅游两个行业各自为战,两者间缺乏一种互动的促进机制。
据刘大可分析,山东在实现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发展上,优势和局限并存。“山东是一个旅游大省,也是一个经济大省。无论在发展旅游业方面,还是在发展会展业方面,都颇具潜力。”以今年举办的山东“文博会”为例,由于抓住了山东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文博会”对旅游业的拉动效应逐渐显现。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会展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有可能成为制约其日后发展的瓶颈。
“像最简单的泥塑、年画,从文化价值中提炼出文化产品,销售出去,就能够把文化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刘大可指出,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山东目前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作出能使会展业和旅游业相互促进的制度安排,以推动两个行业的交互式发展,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声明:本网转载作品一般注明出处,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