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市场的特点和会议酒店的对策
日期:2009-03-11
会议市场刚才主持人也说了“水很深”,主要是会议产业权威性数据不足,市场多大依据不足,我们研究院成立中国会展研究会,在04、05年做了展览业的行业报告,完了以后跟部委请示做部委的调研,但是司里也没有批,主要考虑到会议市场太复杂到底多大的会议属于会议经济,小到多小?大到多大?多样性在各个行业,所以就没有批。 我个人认为会议经济、会议产业已经形成了,会议经济到底是什么?这个概念如何定位?很多专家都和会展联系起来定位,我们的会议和展览结合形成会展经济,从广义来说和赛事、旅游、节庆联系在一起形成服务行业。我觉得会议经济从狭义讲是消费型会议,广义是市场化运作的会议。市场化运作会议跟各个行业有一个交叉来进行。这是定义方面。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市场经济的形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是一个会议大国,但是为什么那个时候不是会议经济,因为我们当时的会议是免费的会议,是不花钱的不卖票的,场地都是办公室、单位的会议室、走出去无非就是广场等等,这些场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样的会议不能叫会议经济,但我们还是一个会议大国。 市场经济以后会议有一个大的变化,由办公室搬到酒店,到酒店以后会议变成消费型的概念,形成一个产品了,对相关的经济有一定的拉动性,这是会议的第一次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会议公司发现了会议的盈利的特点,会议公司就很快地就抓住机遇。我有一个数据反映北京市2000年前只有几百家,到2005年4000多家,形成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会议产业。通过两种情况可以看出,会议经济会议产业在发展当中机遇就是在产业发展当中看你是否能够抓住。 会议经济除了这两个概念之外,还有一个概念就是你这个会议经济,什么叫产业?它的概念是你的会议生产同一个产品或者劳务的经营的集合,你这个会议必须要有一个产业链。 这是会议的一个产业链(见PPT图片),产业链还可以放大,还可以拉动很多相关经济,从现在的会议市场来看,会议的产业链已经形式了。第二会议作为经济必须要有一定规模,会议经济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我们的统计不太准确,现在基本上,我收集了一下业内认可的有三个概念:1、2001到2003年我国的会展收入增长率拿到21%。中国会展发展报告(我们会议研究会的报告),后来在一次会展经济的发展论坛上我们的江部长发言引用了这个数据,媒体报道说近年来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迅猛,行业规模平均增长20%,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但是这个讲话完了以后,记者就把会议中的展览淡化了,突出会议,所以经常把展览的数据借用到会议里面来。第二个数字就是1:9,展览业经济拉动作用是1:9,我这个产业增长1,经济增长9。它们逐渐演化为会议经济。 第三个数据就是全国一年的财政支出中,会议支出到达1000亿元,我后来看到相关的专家说中国每年会议开支在1000亿元左右。 这个数据很大,展览业不到100亿元人民币,这两年是100亿左右,会议经济一千亿就远远大于展览业。从国外的统计数据来看,国际性会议全球一年不到两千亿,咱们国家的会议产业过热,一千亿相当不得了。同时也说明展览业产值才一百亿,会议一千亿了,那会议已经可以叫产业了。这个数据比较准确,第一,一千亿的数据首先理解为大于展览业,到底是大于一千亿多还是少于一千亿,如果说大于一千亿的话,它在在财政支出统计的,很多的会议参与人是私营企业,他参会不要发票就不会参与国家的统计,可能还要更大(实际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你凭什么会议经济它有一千亿,(会展经济才一百亿),我们发现会议经济和旅游、展览、餐饮是相通的,是交叉的。从旅游和餐饮的年产值我们发现,旅游业的年产值也是有过统计,我问过旅游协会的会长,他说也是不太准确的,但是我从数据上查是3000亿到6000亿这样的跨度(不是特别准确),餐饮业也是2000亿到3000亿左右,有些部门的会议不是会议,会议内容可能也不太多,它作为一种福利是变相地参加旅游、宴会等等,账不好报就写了会议费用,就进入的国家的财政报告了,这一块统计可能跟旅游业、餐饮业是交叉的(或者统计是重复),我觉得这个会议市场的一千亿确实就是这样的概念,值得注意就是不一定每年是这样,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另外一个是20%的增长怎么看?我认为原来统计的时候是说每年的,但是我认为作为会议产业的增长应该和宏观经济的形势是有关联的,我们宏观经济现在在低位运行,会议产业增长速度也在放缓,整个国家的形势是这样。 第二,我们还要考虑作为会议的特点它是以经济社会问题越多会议越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发生的事件是有关联性的。 第三是会议市场的本身的运作。会议市场如果本身不规范、质量不高,得不到消费者满意也影响增长。 所以我认为20%应该是要考虑这三个因素,不要太盲目。我跟一些会议代表交流,他们认为不止20%,但是有的企业认为还达不到。作为酒店业来说还有一个因素,酒店业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我看到一个中国展览业的发展报告,这个报告统计了一下会议中心的发展状况,他认为2005年之前我们的会议中心的扩建、改建达到50%,05年达到20%,在前面几年的叠加的基础上形成20%。我们发现酒店业的会议场馆的发展速度是高于会议市场需求的速度的,所以容易出现场馆的供过于求。我们考虑到国家很多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的场馆也对外开放,各个部委的培训中心、会议中心也在对外开放。我前几天接到国家干部管理学院的邀请,说能不能看看我们的会议发展前景,我说你们有警卫把守,都是国家司级以上的干部在培训,我找你们领导都进不去,你怎么办会啊,人家怎么进去?他说领导认为场地有所闲置,希望可以用起来,增加收入,他也愿意对外开放。包括北大、清华也在对外开放,所以会议场地需求是供大与求了。(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作为会议来说,我们在运作当中,我们感觉到现在会议最大的问题是能不能使会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我们办会的核心问题。现在的消费者通过这几年市场经济不断成熟,消费者对会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他不满足过去简单听一个报告,到会场上发一大把资料(这个企业说明、那个企业介绍)他认为是虚的东西,没有多大用,他希望解决现实和实际问题。我们在06年商务部组织一个“品牌万里行”,走遍了全国各地,我们就创办了一个品牌发展的论坛,报告打上去以后部领导批评我们说你们的策划为企业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说不行,就给我们的计划“枪毙”了,我们在策划市场的时候要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回报,这是一个大问题。我认为会议的服务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会议作为消费品,它的生产过程和它的消费过程(生产和消费同一过程)产生的,你之前不知道有什么服务,消费者参与到会议当中你才知道这个会议到底质量怎么样,它和其他商品不一样,这是服务产业一个重要的特性。由于它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它的服务特性可以分成这么几个基本情况: 一是“无形服务”,二是“有形服务”,同时二者具有“弹性服务”的特点。比如说我的会议餐饮弹性有好有坏,你说五星但是不是时候质量不高达不到五星?比如我们要求的领导可能是两个局级、三个处级干部什么的,可能多一个或者少一个,或者工作忙来不了又补一个处级干部,所以这些都是有弹性的。所以会议的有形服务和无形服务在满足会议需求当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无形服务”一般指的是通过服务以后他很难感觉到。在这个问题上的,我们每次会议以后要做调查,有的人反应说很好,有人觉得没听懂、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觉得讲得不够深。这个如何转化得好?现在很多会议采用声、光、电的附加技术,科技含量高的手段促使讲话的内容更有新鲜感,更能够感觉到你的会议的档次。 “有形服务”大家都知道,咱们的食宿、服务人员的态度等等都是有形的。 我们在举办会议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把“无形服务”怎么样有效转化为“有形服务”这是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品牌的会议,它的无形服务转化为有形服务的手段是比较高的,突出的问题是他能够整合很丰富的资源。现在会议的需求是多样性,你开一个会议企业的需求不同,它的需求多样性为我们解决无形服务转化为有形服务提供一个前提条件,比如说我的讲话内容没有得到你满意,但是我提供了市场报告、行业报告、行业的专家资料,这些有形的东西补充上去了,他也能够满足你的会议,否则他吃了喝了,回去领导一问学到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说不出来,不知道是吃了还是喝了,他也不好交待,所以很多品牌会议都注意这样的转换。第二个是无形服务转换为有形服务要给消费者满意的消费过程,品牌会议形成满意的消费过程,参加过会议的企业已经知道会议质量肯定很好,我们知道我们的麦当劳,一提到麦当劳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标准化服务,他的质量不会差很远的,它已经形成一个无形服务的认知。如果我们的会议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在招商和解决资源的整合就更加容易一些。 另外一些无形服务有些转化为有形服务靠宣传。有的东西是你拿不准和定不下来的你就不好宣传,你能够定下来的可以通过媒体广告大力宣传,大家一看你这个内容确实是他所需要的,很快可以转化为有形的服务。 还有一些无形的服务比如说我们这次的奥运会,有的文章评价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无形服务转化为有形服务的手段非常经典。它的大型团体操不是过去拿一个文稿念我们的历史如何悠久什么的,而是通过一个表演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把无形变为有形,有这方面的评论可以看看,这也是一种手段。 有的无形服务有的是保密的,奥运会期间的方案是保密的,为了给你一个惊喜,事先不给采访,韩国记者采访以后给曝光了,结果还引起矛盾。 这样形成品牌的会议无形服务已经是被大家认知了,实际上已经转换为有形了,甚至超过有形,你越保密人家越想
声明:本网转载作品一般注明出处,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