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在危机中寻求机会
日期:2009-03-12
在第五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2009)举办期间,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就2009年我国会展业发展前景、《中国会展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08》发布情况等问题接受了媒体联合采访。 王锦珍认为,参展商参展预算的紧缩,将直接影响组展商的收益,并进而影响展会的组织水平。因为在收入下降的背景下,组展商为了渡过难关,同样会在买家邀请、现场服务等方面减少预算和开支,并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个会展行业组织水平下滑,以及参展商和观众满意度的下降。 积极面对危机 王锦珍指出,这次金融危机已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且仍在蔓延。因此,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政府、协会以及企业都要有危机意识,都要有应对危机的责任感。王锦珍呼吁大家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首先是政府层面。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措施,减轻会展企业负担,降低会展企业运营成本。除此之外,各地政府对展馆的建设务必谨慎。展馆建设项目是否立项审批建造,关键要看市场是否有需求,以免造成资金浪费。 其次是协会层面。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各级各类会展行业组织。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这些机构切实加强行业组织在行业研究和人才培训方面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应通过专题研究等多种途径,探讨会展行业运行规律、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影响以及会展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另一方面,要通过专题讲座、在职培训等形式,提高从业人员应对金融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是作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前沿部队,会展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树立信心,在危机中寻求机会;二是要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平衡性,近段时间应将市场转向受经济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特别要注重开发国内市场;三是苦练内功,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将经营压力转化为提高管理水平的动力。 一线城市展会数量“缩水” 据调查,2008年,被人们列为一线会展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一共举办了866场展览会,较2007年有所减少。从连续4年的跟踪数据看,2005年至2008年三地举办展会数量分别是950场、864场、924场、866场。这种锯齿形交替状态究竟是展览业的大小年之分,还是存在其他原因,有待观察。 展馆经营可能面临困难 据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港澳台除外)拥有各类会展中心和展馆(不包括可用于展览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下的会展中心和展馆)已达170家,可用于展览的总面积高达537万平方米。展馆的急剧增加,虽然有效地解决了会展业发展瓶颈约束,但同业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虽然2006年和2007年展馆建设速度一度放缓,但是去年又重拾升势,且新展馆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 王锦珍说,展馆建设步伐眼下难以遏制。一方面,由于展馆建设周期相对较长,那些已经开工的项目将继续投资。另一方面,在为刺激内需而掀起的新一轮政府投资中,不少地方政府可能将资金投向展馆建设。在我国展馆数量相对过剩的背景下,展馆建设的持续增多,必然导致展馆经营面临更大困难,出现闲置浪费。 “南京会展热”引起同行关注 2008年,南京会展经济逆势而上,全年共举办各类展会近300个,同比增长30%。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等主要展馆档期爆满,带动当地旅游、酒店、餐饮等相关行业。这样的情况,不但令参加CEFCO2009的中西部会展企业艳羡不已,也让上海、北京、广州会展强市的代表刮目相看。 据了解,南京会展经济拥有巨大优势:南京是交通枢纽,水陆空交通线四通八达;南京产业结构雄厚、腹地市场广阔,直接辐射江苏、安徽、江西等人口密集地区;南京科教资源丰富,是中国会展人才主要的培养地;南京软硬件设施先进、服务配套齐全;南京一直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四个十工程”、“打造六个一流”等一批实实在在的会展业扶持政策。 王锦珍介绍,这几年,大量展会重心向南京转移,既得益于南京在发展会展产业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得益于南京市各种扶持政策提供的强大动力。CEFCO2009在南京召开,不但是对南京在中国会展城市中地位的高度肯定,而且也为南京会展业迈向国际化提供了绝佳契机。 他强调指出,2009年,随着同类展会竞争的加剧,参展商的数量将出现下滑,因此,小展会将因无法正常举办,而被淘汰出局。会展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尽管如此,由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发展等措施,相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理清思维,积极探索中国会展业稳定发展之路,改善环境,加强培训,创造更多品牌展会,进而为调整产业结构、科技进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努力。
(责任编辑:本站 )
声明:本网转载作品一般注明出处,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